
昨天坐高铁时想,困难重重的经济为什么依然有韧性、能向前,“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能。今天参加吴声商业方法发布时想,正是因为始终有这样一些人、一批企业、媒体和他们的粉丝用户,感知脉动、探索创变、寻找新路,经济活动才总有热力、希望和重生,过程也才有趣。



“意义重建的8个预测”,是这届发布吴声贡献的压轴干货。晚宴过程中和各方面朋友交流,又触及到不少动能方面话题。我的看法是:中国经济发展实际上面临动能转换,正在进入动能重建阶段。动能重建,既是新状况,也是需要有意识把握的关键。不过我所谓的“动能重建”,和此前别处比较正经的动能不在一个角度上,纯属散装的席间杂感:
1.躺平与新生交替,20后冬生企业涌现,肉眼可见;让过去四十年走的企业家萌生去意的种种生态,是新生力量的原生环境,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前者是图一心态,后者是图二心态。
2.韧性十足的跨周期企业开始发力;其中有些已经跨越了三四个周期,本身就高能,又有内力加成,认为低位、跨界、破圈、向外等反倒是好时机。
3.消费升降机出现;支出降级但需求升级,在消费端体现为引导性甚至决定性的购买力;产品服务要适应这个市场就需要做出改变,不是降价那么简单,更不是内卷。
4.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不是大饼,是正在到来的产业经济新形态,天然升维,自带动能,用淘汰落后产能实现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来概括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其实并不准确,需要放下工业经济的升级思维,改为智能经济的升维思维。
5.人本经济;不仅仅是拿年轻人当年轻人的经济,而是所有拿人当人的产业经济,这方面没有审美、没有文化、缺乏个性、情绪价值不高不行,但仅仅有这些远远不够,还是会和“人”有心理距离。
6.智能科技是生产力的第一生产力;表面看是人之外的经济发展的第一动能,也是动能重建的第一要素,但是究其实质的话,至少AI阶段人其实是智能科技的第一生产力;不过这方面的反人类反社会思维也不是没有,但是人的位置摆不好,智能的发展不会稳定。
7.想翻身也是动力,富过又穷了的才有反思,动力比早年一穷二白、懵懵懂懂的那批人更强,当然一蹶不振也不是没可能,气急败坏要砸锅的也不是没有。
8.动能最大的不确定性来自预期,能赋予动能以强大势能的是改变预期。情绪这东西太重要了,十几亿人大多不丧不颓不躺不挤不焦虑的话,1234567这些动能后面又会加个0。但目前谁都知道这事该咋办,可谁都觉得不好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