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向未来趋势的发展而言,企业的“新IT”进程正是一部当下的企业成长史。“新IT”正在成为一种极为重要的资源!IT概念重新回归,而且在数据驱动业务的闭环模式下,“新IT”拥有了更为高层次的定义,“新IT”将积极地推动各个行业进行产业模式的快速转变,从而更加适应万物互联的市场需求。
胡延平对报告评价称,这份国内首个“新IT”主题报告完成了“六个一”: 第一次完成“新IT”的严谨立念;第一次形成“新IT”的体系结构;第一次从“新IT”角度对整个产业进行深度扫描;第一次从“新IT”角度研究企业案例,尤其是从业务架构层面结合行业赋能过程进行案例化的探索;第一次提出新IT未来发展的路径和步骤,可视可见;第一次清晰明确了IT基本的内在关系,提出新IT不是对老IT 的抛弃和否定,在“端-边-云-网-智”架构里,无论人工智能走多远,端的部分依然十分重要。
过去的30年是IT在中国狂飙突进的30年,潜移默化的30年,各行各业的30年,PCE的IT,互联网意义上的IT,可智能化的IT,先后相对奔腾发展的30年。下一个30年已经开始了,我认为 “新IT”是非常好的一个提法,因为它是一个系统性的,对于未来的数字社会,数字基础设施图景一个总体性的认知体系。
这次研讨会能够让我们一起进行一次思想的交流,大家进行观点的交锋,一起对转型过程的见证,以及下一个30年产业分水岭一个共同的观察和思考。我们每个人在各自的领域,在过去的30年,以及面向未来30年的思考,我们既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也是实践和推动者,同时,我们也是对未来的思考者。
过去30年以来,我们所看到的有一批企业在成长,一个产业在崛起,一个信息化的过程在进行。与此同时,我们看到随着产业的发展,尤其是技术体系的变化,整个信息化和数字化的途径,从体系结构的角度来讲,正在当下完成这么一个变革和转型。这意味着整个基础设施的体系、结构、形态、样貌,包括产业市场的重心,都是在发生一场转移,这个转移不是被动和被迫的,而是由一些类似于像联想、华为等等这样的一些标杆企业,他们在驱动,以及他们在主动的推动进行这个过程。这个过程目前的转换点是怎么样进行的,下一步从路径、方向、体系、架构,可能会是什么样子的?我很期待《“新IT”——数字社会基础设施的新图景》这份报告的分享!
“新IT”主题报告完成了“六个一”
《“新IT”——数字社会基础设施的新图景》这份国内首个“新IT”主题报告完成了“六个一”:第一个第一,第一次完成了对于“新IT”立念的过程,站立的立,概念的念。第二个第一,在我看来是第一次让大家对“新IT”的认知,形成了一种体系结构化的认知,端、边、云、网、智,从IT作为基础设施的部分,到应用的部分,体系结构化的认知其实是很难的。第三个第一,在我看来他完成了从“新IT”这么一个新的角度,对整个产业的方方面面进行了一次扫描,这个方位感和图景感其实非常重要,就像你走路一样,东南西北,前后左右是要搞清楚的。第四,在企业案例这个部分,具体的对于“新IT”这个角度的企业以及他们的业务架构,以及他们如何为各行各业赋能的过程,进行了一个认知层面的探索。这些案例非常有意义和价值。
第五个第一,它提出来“新IT”往前走,往下走的路径和步骤,第一个阶段是怎么样一个状态,第二阶段是怎么样一个状态。我们除了像联想等等这样的标杆企业以外,其他的企业也这么一个路径,这么一个生态往前走,包括IT转型的那些企业往前走的时候,这个路径和节奏是怎么样一个状态,使得路径能够变成一个可视、可见的东西。所以这也是这个报告,我认为一个贡献。
第六个第一,我相信大家每个人都感同身受,第六个第一,貌似很不起眼,但是其实非常重要,也就是“新IT”并不是对老IT的抛弃,也不是对老IT的否定,其实端、边、云、网、智的体系架构里面,无论人工智能走多远,端的部分依然是非常重要的,甚至是越来越重要的,我相信每个人都有一个感同身受的过程。我们的诊治曾经经历了一个比较极端的过程,但是走到今天我们才发现,我们去往未来30年走的时候,过去30年是我们的基础,也是未来30年应用场景里面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比如我原来觉得电脑不重要了,拿手机就可以了,有些工作能在平板上处理就不在电脑上。后来发现不是那么回事。比如今年我能不能买到一个性能更高,更强大,多屏互动的设备,我想这都是从C端的消费者到B端,行业的各个方面,包括产业互联网、产业信息化的方面,大家都在经历理解变化的过程。今天“新IT”数字社会基础设施的讨论,为什么能够帮助大家进行一个思想和认知上的深潜意义就在此,我们对于标杆企业的走向,对于未来30年,对于企业走出去的认知和判断,我们是由技术到产业,由产业到企业,再到应用场景的一些体系化的认知,今天这个报告特别有助于帮助我们提升体系化的认知。
人机关系的反转是全新基础设施的开始
“新IT”这是一个很基本性的问题,因为刚才讲的从体力延伸到脑力延伸,工业机器、信息机器、智能机器,这三个机器正好也对应到刚才这个报告里面讲的产业科技、信息科技和智能转型,正好对应这三个部分部分,包括人机关系的反转,是全新的基础设施的开始。为什么有的时候学者他能够比产业更早的觉醒,他还能够有更深度的体系化更敏感的洞察,是因为学者的思维方式,他有的时候对于技术的大周期,产业发展创新的大周期,经济社会变革的大周期,有更深的理解和更敏感的判断把握。我们对“新IT”的理解和认知,可能要经过一个长期的过程,就像过去30年对我们来讲,对IT这么一个概念,一件事的感受,经过漫长的过程一样,“新IT”也是同样的。所以今天这个研讨会真的是非常有深层次的思考和穿透的价值,穿透是行动的基础。
“新IT”的能力打的是组合拳
有人讲“新IT”是方向,我觉得还不够,有人讲“新IT”是什么?这是一个新的境界。思考和行动不矛盾,学术和产业不矛盾,包括“旧IT”和“新IT”也不矛盾,包括前浪和后浪,今日头条和联想、华为也不矛盾,我觉得其实都是动能和势能的组合体,不同角度的动能和势能的组合体。由若干能力形成的综合能力,这个才是“新IT”的能力,端、边、云、网、智一个不能少。
我们现在需要重新认知制造业在就业,在GDP以外的意义,它作为创新能力,创新价值这方面的意义,以及相关制造的制也好,智慧的智也好,这方面企业基石的作用,这个非常重要。这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重新理解的问题,这是我们整个产业意识形态里面我认为是非常关键的方面,我们不仅从产业意义上看“新IT”,而且我们从能力和长期价值的角度去看“新IT”,以及相关的企业。
大家对美国的IT产业有深度的研究就会发现,他们产业的整个体系也是跟我们一样,不是只有企业和工厂,是有一批对产业有深度把握的人,他们对于一线的东西,对于技术细节的东西,和对产业形态样貌的东西,和对生态方向性的东西,都有生动的思考,所以他们才能有非常牛的战略,做出生态性的产业,这是非常重要的。今天的讨论“新IT”就是一种生态化的思考,而且是未来的生态化的思考。这是推动我们这个领域往前走很重要的部分,这就是我们产业的思考系统、精神系统,从深层次来讲也是我们决策系统的一个方面。
“新IT”的过程刚刚开始,它其实是永远不平衡的。当你认为现在的增长是有天花板的,好像已经足够拥堵、堵塞,很多已经差不多了,甚至没有太大意思了,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无论是中国国际化的节点、技术组合的节点还是空间能力的节点,传统的和网络的,线下和线上的,对这样的判断我认为是灵魂极的默契。联想现在既需要基于技术,基于产品,基于业务,基于应用场景,基于行业,去看一些问题,也需要去看,当那么一种场景到来的时候,还会有哪些问题,这个是需要举一反三的过程。
重塑“新IT”的产业生态
产业面、技术面、产品面、行业面,包括科技的角度,通过不同层面,对“新IT” 面向未来系统性的思考是非常重要的。在不同的时间往前走的时候,不同的阶段问题都提了,所要进行的思考都必须要面对,没有一件事是可以绕过去的,只不过是在当时意识到了没有。
今天的思考又是在非常重要的一个时间节点上,大约从90年算起到现在,上一个30年和下一个30年,我们就处在这么一个交汇点,就在这么一个分水岭上,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天都是“新IT”,每一刻的现在都是在面向未来,每一刻的未来随时也都会成为现在,这就是“新IT”在当下的意义,所以我们都是“新IT”人。而且今天的思考,无论是哪个部分,实际上它都让我们意识到了“新IT”的重要性,以及这么一个价值坐标,它很立体维度这么一些方面,已经正在变成现实了这么一个图景,以及这个图景不仅是想像力,而且这是个图景的创造力,以及对现实的改变力。因为“新IT”已经在落地的产业体系,所以在当下我们对它系统性的不断思考非常重要。
市场所处的有些信号,可能有相当多的人认为它是短暂的,局部的,有的经验市场发出的信号,很多是因为疫情带来的,所以在线教育会怎么样,智能产品一个销量会怎么样,这些是暂时的。但是我在各个场合跟不同的朋友进行交流的时候,我们有共同的看法,我们认为这不是一个短视现象,比如说站在端、边、云、网、智“新IT”的角度来讲,我们曾经给大家算过很简单一个账,具体到哪怕是C端的一个用户,在智这个部分,好多人离1+8+N非常远,甚至1这个部分一个充分的拥有和使用,好多相当高的比例用户还做不到,这是中国数字化最充分的国家的场景来度量的结果,这是在端的部分。
边的部分,99%意义上的场景,迄今为止连基本的覆盖都没做到,那些场景存在着充分的覆盖的需要。站在云来讲,云实际上之后于B以及C端用户的需求,无论是它所提供的服务,还是游戏规则,实际上是滞后的。网这个部分,我们正在从模糊意义上的百兆级往千兆级上走,恰恰意味着网络资源的缺口,带宽资源的稀缺。我们从消费互联网、数字化生活、产业互联网角度的变化带来的,跟消费驱动相比,网络端的供给,迄今为止资源并不冗余,而且缺口非常之大,再过3年、5年以后缺口会更大,4G、5G远远跟不上我们现实的需要。
在智这个部分更加是,从人工智能的算力需求,哪怕你只是作为一个个人,你在智能化场景的应用背后所需要的算力需求,不管是NPU还是ARM,还是集成在CPU里面的智能算法,还是跟CPU协同GPU的部分去实现智能化的算法,一些应用的支持,不管是什么,这个部分算力的需求至少是处在10倍速的增长,而且这个市场在启动前端,还没有起飞,只是在滑跑这个阶段的时候,它是1的10倍速。“新IT”场景下的个人,线性的思维,量变的思维来讲,基础需求的成长,大家一定要用倍速的思维去理解,才能够理解说这个市场为什么经过漫长过去的30年以后又来了,又迎来了似乎是新一轮爆发的感觉,绝不是短期现象,就像各位今天分享不同角度的真知灼见一样。我们需要有系统性的准备,你的观察层面、判断层面、认知层面,以及生态化的构建,然后技术、产品、业务、解决方案跟上,从消费端一定会有一个积极的正反馈。这是今天《“新IT”数字社会基础设施的新图景》这个研究报告的发布,以及今天专家研讨的意义,我绝对不是面对未来的乐观主义者,我们更多是基于过往和在座各位专家的交流,把我们共同的认知凝聚在今天的讨论里面,我作为主持的作业就给大家交这么几分钟。
(胡延平,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创始人,中国互联网独立第三方研究专家。)